身着红色衬衫,黑色长裤,肩膀斜跨着一个黑色公文包,皮肤黝黑,身上透着一股农民朴实勤劳的气息,这是芷江县岩桥乡黄栗坳村村支书余学亮给我们的第一印象。7月9日下午,调研小组一抵达黄栗坳村,就受到余书记的热情接待。
当他知道调研小组想了解黄栗坳村扶贫工作的情况后,余书记从他的公文包里拿出一本厚厚的笔记本,向调研小组介绍:“我们村一共有10个村民小组,348户人家,1348人,耕地1447亩……”村里的各种具体情况,余书记都仔细地记录在本子里。
余书记今年56岁,在担任村支书之前,他曽做过村民小组的组长、村长,对村里的扶贫工作的开展非常了解。他介绍说村里的支柱产业是柑橘种植,每年能为每一户创收两到三万块钱,村里还计划通过开发光伏发电产业增收。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,该村在以余书记为首的村支两委的领导和努力下,全村实现了电路电网的成功改造和9公里的村内道路硬化。对于村里的131户贫困户,村里根据每户的具体情况制定计划帮助脱贫,真正贯彻了“发展生产脱贫一批、易地扶贫搬迁脱贫一批、生态补偿脱贫一批、发展教育脱贫一批、社会保障兜底一批”五个“一批” 的脱贫理念。谈到村里的扶贫工作的进展和成就,余书记满是自豪感。
“书记就是我们村的能人咯,带着全村脱贫致富。”黄栗坳村的妇女主任秦帮梅在接受调研小组的采访时这样说道。余书记自家除了种植柑橘外,还种植了1200株桃树,再过一周左右,桃子就可以丰收了。当调研小组提出参观桃林时,书记欣然答应带我们前往他自家的桃林。走过一段泥泞的山路,师生见到了书记家的桃树,树上挂满了快要成熟的水蜜桃。我们一到达桃林,书记就忙不迭地钻进桃树丛中,给师生精选了些已经成熟的个头大的新鲜桃子。看着书记双手捧来的桃子,嘴馋的我们匆匆在小水沟里洗了一下就吃了起来。桃子虽然还没有熟透,但吃起来仍然很鲜甜。余书记告诉调研小组一株桃树每年大概能收成60至70斤的桃子,此外他还种植了一大片柑橘。这样算来,仅是桃子和柑橘这两项,书记家一年的收入就可以达到10万以上,难怪秦主任称赞书记是村里的致富能人。
精准扶贫中的精准,内涵之一就是因地制宜发展产业,增加收入,这在黄栗坳村就得到了充分体现。黄栗坳村在余学亮书记的带领下,充分利用自身地形地势的特点,发展林果业,实现创收脱贫致富。我们相信,有了余书记等村干部的引领和示范,黄栗坳村的村民不仅能够如期实现脱贫目标,而且一定能过上富裕的生活。 (杨桂芳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