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G320国道拐角,沿着一条不算宽敞的盘山公路,调研小组的车驶入了平均海拔高度550米的连绵高山之中,翻山越岭只为抵达一个目的地——大树坳乡。
大树坳乡位于湖南省怀化市芷江侗族自治县西北边境,距县城56公里。地处边远闭塞,属于典型的边区少数民族贫困乡。然而师生们在山间行车时,却是被一种生长得漫山遍野的藤状植物所吸引,停车下来仔细观察时,才知道这就是当地用来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——高山葡萄。在这个季节,繁茂的葡萄藤正挂满着一串串青绿的小葡萄。这些葡萄藤附着在铁丝网上,铁丝网又由多不可数的一米多高水泥杆支撑着,水泥杆插在山坡上,这样看来广阔的葡萄藤就像一床床被褥一样覆盖着一座座山体。
经过两个小时行车,调研小组到达了大树坳乡乡政府。因受前几天强降雨影响,通往乡政府的公路沿途多处塌方,大量葡萄地受损,房屋垮塌或受损数百间,其中该乡副乡长冯亚平联系的两个村就有五十多处房屋被冲毁。在这种情况下,所有乡干部都被派往各个村抗洪救灾。在紧张的救灾工作中,大树坳乡党委书记侯林杰、乡长杨国洪还是抽出了时间与师生座谈。据侯书记介绍,大树坳乡种植高山葡萄源于27年前的一次“偶遇”。那时在一个村庄有村民意外在山中发现了一种野生紫色小葡萄,品尝起来味道甜美令人难忘。于是一传十十传百,村民们开始逐渐广泛种植这种葡萄。现在全乡已有近两万亩葡萄园,并且葡萄种植面积还在以每年1000亩以上的速度增加。
为了进一步了解情况,在冯亚平副乡长的带领下,调研小组驱车来到了乡里脱贫工作开展较好的凉水井村。凉水井全村一千余人,原贫困人口约占全村人口百分之二十五,在村支书习昌敏的带领下,从2012年开始,经过四年的努力,于今年已全部实现脱贫。与师生们会面时,习昌敏书记正从地里劳作回来,卷着沾满泥巴的裤腿,满头大汗,完全是一个勤劳朴实的农民形象。他向师生介绍,村里的收入主要来源于葡萄、甜茶和烤烟的种植。因为地处山间,地多人少,人均拥有11亩葡萄园。
当调研小组问到村里靠什么脱贫时,“关键在于发动老百姓一起搞产业,全村富才是真富。”习昌敏书记的回答颇有见地。他说村里种过金银花,但因为受市场影响太大造成收入波动大而放弃了;他也观察过别的乡镇种百合,但种百合需要优质的黄土。最后他决定在种葡萄和甜茶这两种较为普遍的作物的基础上,种别人没有种或是很少种的烤烟。“别人没有你有才有收入。”他表示。一株好的烤烟能带来10元左右的收入,一般的也能赚7到8元,一亩地可种1000到1200株烤烟,这就意味着一亩地就能收入7000到12000元,这可不是个小数目。除此之外,村里还种了桃树、梨树等经济林,240多亩林地全部承包了出去。可见,发展产业是该村脱贫的关键。在谈到未来如何带领村民由脱贫走向致富时,习昌敏书记说打算将发展养殖业和种植业相结合,打造发展经济的双重保险。在养殖业方面,香猪、肉牛、山羊,都在养殖的考虑范围内。
产业发展也离不开国家政策扶持。习昌敏书记说政府从资金和技术两方面进行了产业帮扶。一是每人每年都享有4000元的产业帮扶基金补贴,政府还向村民免费发放搭建葡萄园所需的水泥杆和铁丝。二是送技术下村。政府定期组织村民学习技术,还派村干部外出考察学习其他地方先进的技术和经验。在2014年,由政府牵头,还开始对葡萄进行提质降量,改良品种,引进了大红葡萄,并有针对性地实施无雨栽培、有机施肥等技术,还与长沙“唯楚酒业”等酿酒厂签订了深加工协议书,尝试走出一条生产、加工、销售一条龙的脱贫路。
思路决定出路。凉水井村之所以走在全乡乃至全县脱贫的前列,就在于乡村干部思路宽、方向准、路子广、方法多样,充分利用该乡该村有利的地理条件和气候,借助村民的勤劳和智慧,走出了产业脱贫的路子。“接着产业脱贫走下去,从脱贫走向致富,我有信心。”习昌敏书记的话语中充满着信心和坚定。(彭紫荷)